(本報記者 王 薇/文 王 磊/攝)食品行業在新時代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6月27—30日,在中國食品報社黨總支書記、社長黃國勝的帶領下,報社20余名黨員干部赴浙江省嘉興市,開展了一次深入食業的調研活動。此次活動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把開展主題教育與服務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完滿地結合起來。
“輕煙拂渚,微風欲來”。6月28日,報社黨員干部來到位于浙江嘉興城南的南湖,參觀了南湖“一大”會址。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重溫了中國共產黨創立的那段開天辟地的歷史和揚帆起航的初心使命,回顧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奮斗征程。
如何大力弘揚紅船精神?大家紛紛表示,要傳承紅船精神,把工作真正落在實處。在紅船精神的指引下,報社黨員干部不畏酷暑,深入嘉興市食品生產和包裝等領域的多個生產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和學習。在調研中,報社黨員干部深刻體會到,為了化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食業在用品質和安全說話,以創新助推食業高質量發展。
報社黨員干部在嘉興粽子文化博物館內與專家座談
深入吳越之地感受粽香之味
粽子是中國端午文化積淀深厚、歷史悠久的食品,是中華民族美食文化的瑰寶。嘉興是中國“粽子之鄉”,粽子文化源遠流長。嘉興粽子及文化是千年稻作文化濃縮的結晶,也是我國本土飲食文化的杰出代表,嘉興粽子文化博物館生動地實現了對其立體化的呈現。6月28日,報社黨員干部在參觀嘉興粽子文化博物館時,深刻感受到了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食業人的工匠精神。
僅兩片箬葉,數把糯米,加上精心調制的餡料,以麻繩捆扎,蒸煮間清香彌漫。在座落于月河歷史街區的嘉興粽子文化博物館內,不僅可以看到粽子的相關歷史資料和文物,了解嘉興粽子文化的起源及傳承脈絡,更可以真實地體驗粽子的制作過程。采百草、懸艾蒲、畫虎頭、吃粽子、佩香囊、賽龍舟……這些傳統文化在一幀幀圖文并茂的畫作中得以生動呈現;泡糯米、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這些傳統工藝制作與習俗,在一個個場景中得以立體再現。此外,該博物館通過展現馬家浜文化,嘉興粽子起源、傳承等歷史脈絡,還原古街張家弄合記、榮記五芳齋粽子店的旺市情景,勾勒出五芳齋、真真老老、昌記等粽子品牌的歷史變遷。
嘉興粽子文化博物館不僅展示了嘉興的粽子和文化,更是薈萃了有著鮮明地域特色的來自全國各地的粽子,河南的枕頭粽、武漢的小角粽、上海朱家角的阿婆肉粽、北京的紅棗粽、廣東潮汕的雙拼粽……讓人感受到了傳統粽子文化的深厚底蘊。
參觀后,報社黨員干部興致盎然,圍繞食業如何創新、文化如何傳承等話題,同中華文化促進會糕餅文化委員會會長王長龍、報社糕餅研究院院長王玉強等專家進行交流和討論。
當黃國勝問及嘉興粽子在國內粽子產業中的占比時,王長龍表示,在全國50億—60億元的市場份額中,嘉興企業占據了2/3的市場份額?!耙粋€小粽子都能講好故事,未來食品產業要做好細分,而文化創新是產業的發展之路。中國食品報社作為業內專業大報,也在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為食業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發力?!秉S國勝深有體會地說。
泡米、裹粽、蒸煮……世世代代的人們靠手工制作粽子,而此次調研卻讓大家了解到,創新可以一改手工的繁重。談起粽子加工工藝的創新,王長龍感觸頗深,在他看來,真真老老的企業特點就體現在創新上。
“以往,裹粽、捆扎等工序全部是由手工完成。一個工人一天包完兩三千個粽子后,手會被粽葉磨破出血,不僅影響自身健康,還帶來食品安全隱患?!蓖蹰L龍談到,在真真老老當家人邵建國的帶領下,企業在創新上打出了“組合拳”——投入并研發了自動灌裝裹粽機等相關設備,顛覆了兩千多年來純手工包粽子的模式,實現了從手工裹粽向現代機械裹粽的跨越。關鍵工藝的創新,既讓工人從繁重的勞作中解脫出來,又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實行自動化包粽子后,生產效率提高了近30%。此外,品種開發也成為真真老老鎖定的目標,風味肉粽、真空粽、精品禮品粽、營養粽……短短幾年,真真老老推出了多種創新產品。
文化平臺的搭建,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市場效益。讓人眼前一亮的是,真真老老以端午文化為依托,借助嘉興粽子文化博物館這個平臺,銷售多種粽子產品及其他地域特色食品,成果頗豐,近年來國慶節期間粽子產品的平均銷售額就達到八九萬元?!霸谥腥A文化的大背景下,挖掘區域文化已經成為趨勢?!蓖蹰L龍說,各地方豐富多彩的民俗飲食文化,成就了種類繁多又各具特色的糕餅產品。以粽子為例,四川的青花椒鹵肉粽、嘉興的肉粽、云南的玫瑰鮮花粽等,都是企業傳承創新的結果。
通過對粽子博物館的參觀和調研,報社黨員干部對地域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體驗?!叭绾胃玫貍鞑鹘y飲食文化,講好傳統食品好故事”成為報社黨員干部所思考的議題。
報社黨員干部參觀大吉品牌體驗館
探究創新之源體味創意之美
如果說在真真老老企業感受到的是企業對傳統工藝的大膽創新,那么,在大吉禮品包裝有限公司的參觀,則讓報社黨員干部感受到了厚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意之美與文化自信。
底蘊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成為包裝設計者找尋靈感的源頭活水。大吉旗下的留香文化傳播(上海)有限公司的主要工作,就是從傳統文化中找尋包裝設計的靈感。6月29日,在上海大吉禮品包裝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崇軍的陪同下,報社黨員干部參觀了大吉品牌體驗館。以火紅為基調的北京稻香村“中秋系列”,以親情為主題的廣州酒家“倆好系列”,以青藍為基調、版畫為元素的真真老老“傳人粽系列”……這些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意,讓報社黨員干部深刻體會到了文化自信的真正內涵。而這些創意產品的背后是一群由80后、90后組成的設計團隊,從傳統中華文化中汲取而來的50余項專利、600余套模具、1800余項設計版權。
“我們的食品包裝在精密度方面還有不足,但正在迎頭趕上。同時,依托于中華傳統文化,挖掘地域文化,我國食品包裝未來可期?!崩畛畿妼τ谖磥硎称钒b發展滿心期待?!拔覀儽帧袘B度,有溫度’,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說,就是尊重設計?!绷粝阄幕狙邪l總監曹源說,未來的中國食品包裝設計會更加個性化,審美能力會越來越強。
在做工業設計時,應如何挖掘傳統文化并將其融入產品?這可以在大吉展示的新穎別致的產品上找到答案,“致敬傳統”在這些創意產品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真真老老“傳人粽”產品的包裝設計中,以嘉興代表的藍為基色,把龍舟、粽葉等元素用多種方式呈現在粽子包裝上;在天津桂發祥的小麻花產品上,將相聲、茶館等地域元素嵌入其中;而在北京稻香村產品的設計中,融入了兔兒爺、大柵欄等地域特色。
“做烘焙類產品包裝,創意思維是跨界的,古代食盒、漆器、竹藝等都在我們關注之列?!辈茉捶窒砹似髽I的原點思維,企業的發展是一個“點、線、面、體”的蛻變過程,每個企業都會有其獨一無二的定位。找到這個獨特可十倍速增長的點,即企業的座標元點,并將這個點最大化。對于大吉而言,最大化的座標元點就是模具。堅持模具“新”“全”的特點,勇于創意,敢于創新。
大吉公司的這種打破常規的跨界創新思維,切實加深了報社黨員干部對創新的理解。參觀結束后,大家紛紛同大吉的研發及設計人員交流和探討,如何在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中樹立文化自信。
報社黨員干部在犇騰公司生產車間參觀牛排產品的品控過程
澆灌人才之花尋求品質之道
如果說創新是食業發展的不懈動力,那么品質和安全則是食業穩步向前的基石。對嘉興犇騰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參觀,讓報社黨員干部了解到犇騰成長為長三角地區發展勢頭最迅猛的餐飲企業的制勝法寶。
穿上鞋套、工作服,戴上帽子,通過風淋及消毒……進入犇騰生產車間的參觀走廊,對牛排生產加工過程進行了深入了解。工人們在井然有序地操作,車間地面被水洗得一塵不染。犇騰公司主管生產的廠長楊有濤介紹了牛排產品的監測控制、產品標識和可追溯控制的相關程序。例如,為了保證品質,公司加強了過程檢驗。根據車間檢驗規程,由現場檢驗員對車間加工的半成品、成品進行定時定量隨機抽樣,質檢部檢驗員對車間檢驗結果進行隨機抽檢確認。此外,為了確保產品可追溯性,在生產過程中,以初制記錄表、精制記錄表、領料單、生產記錄表等作為追溯依據。檢驗員或班組長要在相關表單上簽字,證明該工序完工并符合要求?!半缰茲L揉間的溫度必須控制在10℃以下,牛排速凍間溫度要控制在零下50℃?!睏钣袧虼蠹覐娬{控溫是保證產品安全和品質的關鍵一環。
經過10年的發展,目前犇騰擁有標準化工廠、全方位食品安全檢驗中心、全國物流配送中心,已通過國家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巴ㄟ^健康美味的產品及親切自然的服務,為顧客營造輕松愉悅的用餐體驗,同時為所有員工搭建人生價值的實現平臺?!睜尿v公司董事長莊來保用這樣的話詮釋了企業快速發展的緣由。他帶領公司扎根餐飲行業,專注牛排產品,打造了一支從采購到研發、全國物流配送、實體連鎖門店經營、品牌營運與管理全方位系統化的牛排產業鏈,在長三角地區發展成一家從食品研發與生產、全國倉儲物流配送、連鎖餐飲門店為一體的大眾西餐品牌。
品質和安全的提升,歸根到底還是在于人。在參觀學習中,報社黨員干部深刻感受到了犇騰公司營造的濃郁的學習氛圍。環境溫馨的讀書區內書籍豐富,專門開辟的黨員活動室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8個大字突出、醒目,黨支部組織架構、告示欄清晰列在墻板上。對人才的開放式培養成就了犇騰公司的今天,這從一組組數據中可窺見一斑——2017年,犇騰公司總部外派學習120人次;2018年,外派學習163人次;2019年,截至目前公司外派學習78人次。2017年內訓開課15期,參課258人次,總合格率87%;2018年內訓開課17期,參課270人次,總合格率90%;2019年截至目前開課5期,參課78人次,合格率88%。
同時,犇騰還加強產學合作,與嘉興市職業技術學院開展校企合作項目,并于2016年正式成為嘉興市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實習基地。以這一合作為起點,產學雙方經過長時間的籌備,讓合作從“進入學校面試”到組建“連鎖定向管培班”,再發展到如今的“犇騰大學”。這個大平臺為犇騰全體員工的職業發展搭建了一個舞臺,為學生的技能提升提供了一個平臺,實現了合作雙方的共贏。
通過此次實地參觀和學習,報社黨員干部深刻感受到了我國食業發展的未來力量,也深深體會到了食品安全來源于對每一個生產關鍵點的把控,食品創新來自于傳統文化和對精益求精的追求。作為一家根植食品領域35年的專業性媒體,中國食品報社的新聞人也要繼續樹立文化自信,把控好“關鍵點”,深入基層,寫出一篇篇“沾滿泥土”的鮮活報道,為中國食業高質量發展、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而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