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 楊曉晶)食品安全關聯農業生產與食品制造兩大產業,其中食源性食品安全是世界各國重點攻關、搶占前沿高地的大健康關鍵領域,也是民生、民安、民康的重要基礎保障。目前,我國在食源性生物危害防控研究領域尚缺乏全面系統的高水平實驗室、缺乏專門的食源性生物危害防控領域理論與關鍵核心技術研究的機構,在應對突發食品安全事件和回應食品安全謠言等國家重大需求方面的有效技術支撐能力相對較弱?!斑@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我國在食品安全和人獸共患病領域研究的發展?!比涨?,全國政協委員、揚州大學副校長龔衛娟表示,進一步防范食源性食品安全風險勢在必行。
當前我國出現了很多新型食品,如中央廚房的預制食品、自包裝餐食、自加熱食品、生物合成食品、3D打印食品、基因編輯食品等;也出現了很多新的食品流通方式如社區直銷、農場直銷等。
“新型食品中的未知危害物的識別鑒定、新型風險因子在食品生產、加工和流通過程或點對點直銷過程中的形成和累積機理、傳播擴散機制以及人群健康風險,新發流行的人獸共患病原的生物學特性、跨種傳播和復制機制、遺傳演化和變異趨向、致病性及免疫毒性、食品安全風險及病原溯源等問題亟待破解?!饼徯l娟指出,我國食品安全的科技技術和標準多數是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尚缺乏獨立自主研發的檢測設備或快速檢測產品。目前安全檢測過度依賴國外昂貴的大型檢測儀器裝備以及進口快速檢測試劑盒;形成的殘留限量標準等也較多地借鑒了國外歐美發達國家殘留限量標準。
為此,龔衛娟建議,建立重點實驗室等相關科技創新平臺。整合相關研究單位建立重點實驗室,針對新時期威脅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食品安全生物危害因子,開展基礎理論和應用關鍵技術研究。重點攻克制約食源性生物危害快速識別、風險評估和防控關鍵“卡脖子”技術、裝備或產品,建立適合我國食品生產和消費特點的從產地到餐桌的食品全產業鏈安全體系和相關標準,建設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食源性生物危害防控領域研究的創新平臺。
加快推進食品中食源性生物危害因子識別和形成機制相關研究。針對新型食品中危害風險因子識別和生產過程中的形成機制、在新的流通方式中的傳播擴散和累積機制及其對人群健康的風險評估。通過全營養組學和代謝組學分析,對食品開展全組分分析,構建食品內生食品安全風險因子和特色功能組分基礎數據庫。解析食品內生風險因子和特色功能組分吸收與轉化規律,研究農產品儲運加工過程營養組分高效利用、穩態保持、靶向遞送機理,創建營養型農產品生產與食品健康加工關鍵技術。
加快推進食源性生物危害的風險評估和早期預警體系研究。開展流行病學和病原生態學研究,揭示其遺傳變異特征和流行規律,建立流行趨勢預測模型,開展疾病監測和預警預報。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動物源性人獸共患病原微生物檢測、監測技術與標準體系,完善動物源性人獸共患病原微生物追溯技術及其網絡體系。開展食品安全風險因子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的風險估計、敏感性分析;構建適合我國本國特色的食品消費的安全風險評估技術指標和風險評估預測預警體系。
加快推進食源性生物危害防控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研發適用于我國基層食品安全監管的快速精準高效智能檢測技術及裝備,研制各類新型基因工程疫苗、抗微生物藥物及其高效遞送系統。開展動植物重大病蟲害綠色種養殖新技術及防控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開展全產業鏈條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系統分析污染物、內生風險因子及動物源性人獸共患病原在各個環節的危害識別、危害性描述,以及疾病的暴露評估和控制的風險特征描述,建立從產地到餐桌的食品標準化分析技術及其控制體系。
初審:李松 責任編輯:張嘉真 審核:彭宗璐